《山东法制报》2014年8月1日
从《神探亨特张》看法官电影的缺失
□科刚
2012年11 月,根据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双榆树派出所便衣民警张惠领的事迹改编,由导演高群书执导的影片《神探亨特张》荣获第49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剪辑、最佳摄影三项大奖。
影片以一种伪纪录片的风格展现了一位活生生的公安干警形象。当我看完电影《神探亨特张》后,久久不能入睡。我最直观的感觉是,一部好的电影比我们大张旗鼓地利用传统媒体去宣传英模人物,力量大得多,效果好得多;表现优秀法官的影片与观众的平民视角在新时期中如何糅合;如何拍出一部能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的反映法官事迹的电影。
好的电影来源于生活,要打动观众,必须真实。影片中碰瓷的、换假币的、贴小广告的、 街头惯偷,各种社会底层边缘人物,平民生活场景,真实地展现了老百姓的寻常日子。而民警老张,每天的工作就是抓小偷,他的敬业与善良、愤怒与高兴、 心酸与无奈,没有说教,没有表演,看起来是那么自然妥帖。但就是这些小的片断、小的细节,使他的形象丰满了起来,高大了起来,使我们不由得理解他、尊敬他。
影片中,民警老张家门口常有一个跟着他的“尾随者”。原因是老张在抓他的犯罪的哥哥时,他的哥哥拒捕逃跑而被车撞得瘫痪了。 老张说,“ 我是警察,我能不追呀”。 但“尾随者” 不管这些,他就认为因为你,他的哥哥才没了腿,所以就跟你耗上了。就我所见,法官工作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不管白天黑夜打电话,不能说是骚扰吧,但他们的倾诉往往说不完;有的当事人总觉得自己的案件判错了,是天底下最冤的人,非要让法院安排他们的子女进政府机关当公务员,不答应就拿着被褥睡在法院;也有的每天跟法官上班一样,天天堵在法院大门口,一见法官就高声大喊法官的名字… … 就笔者所观看过的反映法官的影片,绝少表现这样的场景。
影片中民警老张面对社会上那些形形色色的犯罪者,还有生活中的琐事也时常烦恼,碰见不顺心的事也想骂人,不得已,他只能妥协。这样的人,你我身边的法官没有吗?话说回来,法官能随便骂人吗?那社会舆论还不吃了你。法官能随便发牢骚吗?让当事人用录音笔录下来,将会不可收拾。法官不是“白雪公主”,他们也有生活中的困扰:年轻的法官刚参加工作工资低,面临结婚与买房;一线法官压力大,我的同事长久失眠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因为压力大得了“鬼剃头”;有从事刑事审判的法官被刑满释放的当事人从背后打了闷棍;执行法官早上 4点就起床去堵逃避执行的当事人……这些在有关法官的影片中也很少看到。
在国产的法官电影中,许多法官往往被塑造得高大而完美,庄严而神圣。过分的拔高,往往失真;完美的塑造,成了雕像。我们都说法官很神圣,其实法官作为个体的人并不神圣,其所以神圣是因为法官这个职业,因为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但从另一方面说,法官不是神龛里供奉的神像,是实实在在的人,也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也要穿衣吃饭,如果电影只表现法官在法庭上严肃的一面,执法中公正的一面,而失却了生活中普通的一面,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法官。
不管一篇文章,还是一部电影,你觉得它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共鸣。为什么有一些劳心费力拍出的反映法官的电影引不起观众的共鸣,甚至引起观众的逆反心理?为什么有的反映法官的电影法官自己都不想看?此外,法院题材的电影这些年也没有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品,也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法官形象。
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试举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法院工作本身专业性比较强,显得严肃和神秘,拍摄的影片在表现上往往比较“硬”,方式单一,比较刻板,如拍执行就是警车呼啸而去,与被执行人斗智斗勇,成了警匪片模式;另外一个原因是身份和立场不一样,法院群体外的人进不了这个门槛,内部人写的剧本等都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正面宣传的口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就让影片不真实。不接地气的影片没有说服力,影片的质量与效果可想而知。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曾指出,目前法院题材影视作品无论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法院工作是文艺创作的富矿,审理执行的大量案件都是可供影视创作的丰富资源,只要深入挖掘,一定能创作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
要走出塑造法官形象的“高、大、全”传统模式,必须尊重生活。有学者说,典型之所以能打动人、感染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典型来源于大众,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他可以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之举,甚至可以展现自身的缺陷,但只要他做到了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一个方面,观众就会认可。反映法官的电影往往走入了歧途,法官不是救世主,你把他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之人,他在神坛上就走不下来,就接不了地气。如果拍摄的影片脱离了社会,脱离了普通大众的审美,影片表现出来的喜好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这样的影片自然难以走进观众心里。
要想拍出好的法院题材电影,就要切切实实更新观念。那些“假、大、空”式的人物塑造展现出来的艺术形象,肯定是脱离实际的。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观众的视角更加平民化,刻意拔高的形象往往遭到观众的嘲笑。同时,优秀的法官不是一个平面画像,而是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甚至独特的爱好与缺点。观看那些外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甚至还会不遵守规章,有的还会为了实现最后的公正而使一些小伎俩,这些都不会淡化他们高大的形象,反而使他们表现得更真实、更深入人心,从而得到人们的喜爱。
电影拍摄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手法也多种多样,涉及发行等方方面面,但电影《神探亨特张》给我们开创了一个新的范式,在塑造典型人物时,真实展现他们的内心冲突,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他们的个性特征,让观众与他们同喜同悲,觉得仿佛是自己身边的普通一员,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法官形象也许会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