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报》2016年10月28日
虫 趣
岳思卫
又到秋虫呢喃时。
蛐蛐,学名蟋蟀,分布地域很广。蛐蛐雄虫生性孤僻,以善鸣好斗著称,正因这一特性,我国自唐代起,就开始家庭饲养蛐蛐,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闲暇之余斗蛐蛐成风。一直到如今,斗蛐蛐还是许多地方的民间文化活动之一。
既然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玩蛐蛐就会有自己的讲究和规矩。
一
先说捉蛐蛐。
在城市里,蛐蛐多栖息于建筑物砖石墙面缝隙里和居民院的石堆草丛中。捉蛐蛐,一般要在晚上,或者黎明时分。蛐蛐听觉十分敏锐,稍有动静就会停止鸣叫,只能蹑手蹑脚慢慢接近,搞清大体位置后才可下手。对躲在墙缝里的蛐蛐,手抠不动又不能砸墙毁屋,一般用水灌,把蛐蛐逼出来;对在石堆里的,就要把周围的石块清走,亮出地表,让蛐蛐慢慢暴露出来,才可以捉住。急性子一上来就乱翻乱掀,是永远捉不到蛐蛐的。
说到捉蛐蛐,有几样工具是不可或缺的。一是照明设备。这个最好是手电筒。儿时,由于电池价格不菲,能用手电筒捉蛐蛐,就算比较奢侈的了。很多人就用小碗,倒上一点食用油(因凭票定额供应,也较宝贵),放上根用棉花捻成的芯子,点燃后捉拿蛐蛐。二是蛐蛐罩。蛐蛐罩是用麻线织成的、 有半个桃子大小的网状物,那时约一毛钱一个。买回家后,用铁丝按罩的大小弯一个圈,再用铁丝折出个手柄,把罩用线固定在铁丝圈上就完成了。玩蛐蛐可少不了蛐蛐罩,比如在捉蛐蛐时,发现蛐蛐在石头堆里后,就先用罩扣住,再慢慢把石头一块块拿走;平地上拿蛐蛐,先用罩子罩住后,轻弹网罩,让蛐蛐爬到罩子上,然后拿起罩子放到手掌上,就可把它平安地转移到任何地方去了。 三是水枪。 对盘踞在石头墙缝里的蛐蛐,就需要动用水的力量了。
另外,捉蛐蛐也还要听叫声。凡是鸣叫声响亮、浑厚的,一定是年轻力壮、战斗力强的,捉这样的肯定没错;叫声懦懦的、时停时续的,一定是成虫不久,或是发育不全的。
蛐蛐还要讲品相。一只好的蛐蛐,不仅能咬会斗,还要“须枪全齐”。这里的“须”,是指蛐蛐头上的两根一两公分长的毛须,它是蛐蛐的行动探路器,也是蛐蛐打斗的方向标。这里的“ 枪”,是指蛐蛐尾部的两根针状尾翼(雌蛐蛐有三根“ 枪”),它是用来平衡身体的,打斗时也是支撑身体的器具。蛐蛐的六足中,后两足特别发达,在蛐蛐打斗时,既是主要支撑点,又是具有蹬、踢作用的武器。但这两足非常容易断折,一旦断折了一条后腿,我们称之为“ 独拐”,就价值大跌了。
二
捉蛐蛐就是为了斗蛐蛐。
蛐蛐生性好斗,一旦两只雄蛐蛐相遇,争斗是很激烈、很有观赏性的。蛐蛐一般都是先竖起翅子鸣叫一番自壮声威,然后即头对头,张开钳子般的大牙相互撕咬。实力悬殊的一个回合即分胜负,实力相当的,常常是纠缠撕咬在一起,可以进退滚打 3—5个回合,甚至还用后腿连蹬带踢。然后,失败者无声逃逸,胜利者傲然长鸣,一副洋洋得意的态势。蛐蛐的主人也就是在此时,有了期待后的释然,笑意写在脸上。
斗蛐蛐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比如斗蛐蛐的地方,一般都是在公共场所。一是因为地面敞亮、平坦,万一蛐蛐逃逸,便于捕捉(蛐蛐实力悬殊的,胜者可以一个狮子甩头,把负者甩出场外,负者就会三蹦两跳不知去向;有的蛐蛐胆小,遇到强敌会不战而逃)。二是斗蛐蛐需要观众捧场,小伙伴聚在一起,头挨着头,紧紧盯着打斗的蛐蛐,大家一起为胜利者欢呼,为失败者惋惜,气氛既紧张又兴奋。
再比如斗蛐蛐的器皿也有讲究。各家养蛐蛐的器具各不相同,必须要找一个第三者的器具做“斗场”,争斗双方把自己的蛐蛐放到这个器具里才能开始打斗。这样就防止了一方熟悉环境便于打斗,而另一方因环境生疏容易胆怯的问题。
确定蛐蛐打斗的对象,也有规矩。有品相的蛐蛐,除“须枪全齐”外,个大、呈黑褐色、叫声低沉的,一般来说战斗力强。打斗时,一般也要挑选体格差不多的对手。有一种我们叫“棺材头”的蛐蛐,听说都是从坟墓里捉的,特别能战斗。遇到这种蛐蛐,一般也是不安排打斗的。此外,缺失一条大腿的蛐蛐,就是再能斗,也不和双腿齐全的争斗,它只能和同样缺失肢体的蛐蛐去争高下了。这就是公平原则吧。
斗蛐蛐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蛐蛐草。蛐蛐草俗称马唐草、爬蔓草,是长有一根长茎、顶端有两三根到五六根须草的植物,我国广大地区的田野里都有生长。斗蛐蛐时,必须要用辟好的蛐蛐草,引领、驱赶蛐蛐。平时用蛐蛐草逗引蛐蛐,可使蛐蛐鸣叫,增强其斗志;或在交易时,用它拨逗蛐蛐,观其反应,确定其品质。
一只好蛐蛐,只要战败一次,便会斗志全失。为增强它们的斗志,可以用些手段,像“晃三晃”“扔三扔”“跳三跳”。“晃三晃”,就是双手交叉相握,鼓起手掌,将蛐蛐放入掌心,上下晃动三次;“扔三扔”,就是将蛐蛐放在手掌中,向上高高抛出去,然后接到手心,连续三次;“跳三跳”,就是将刚刚战败的蛐蛐从“斗场”中拿出,放在比较宽敞的地上让其跳几次。有的蛐蛐战败后,可能精神还处于颓废状态,把它放在地上,它会一动不动。这时就需要在其身后用手拍一下地面,蛐蛐才会往前跳一下。这样处理后的蛐蛐,大部分还是可以重新开战的。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放归自然”,找一小堆石块(要有一定的湿润度),将战败的蛐蛐放进去,让它在“天然”状态下待一段时间,基本就可以恢复斗志了。当然,你要保证能再次捉到它。
三
要有一只能打善斗的蛐蛐,平时的饲养十分重要。
养蛐蛐的器具,最讲究的就是蛐蛐罐。蛐蛐罐一般是用细泥烧制而成的陶罐,一般高不过20公分,口径十几公分,带一无提盖。高档蛐蛐罐的外表还烧制有花纹、狮纹等。去年我在央视鉴宝栏目上,还看到个清代蛐蛐罐,价值不菲。不过大多数人养蛐蛐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多用搪瓷缸子或者罐头瓶。
光有好罐还不行,各项准备工作还是很多的。已逝的著名玩家大师王世襄先生生前在其《锦灰堆》一文中,曾描述了北京人玩蛐蛐的情况,“一入夏就把大鱼缸洗刷干净,放在屋角,用砖垫稳,房檐的水隔漏把雨水引入缸中,名曰‘接雨水’,留作刷蛐蛐罐用”。这里讲究的是不用有化学药剂的自来水刷罐,以免对蛐蛐不利。不过我们大都没有这样讲究。我用的搪瓷缸,用园子里的土,湿润一下后铺在缸底约二三公分厚,砸平整后晾干就可使用。除了蛐蛐罐,有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罐子里放上供蛐蛐饮水的水槽、供蛐蛐避光和交配的过笼。
蛐蛐是杂食小动物,基本什么都吃。我们一般就是放点豆角,或者定时放上几粒煮熟后的大米粒。红辣椒也是不可缺少的食物,据说蛐蛐吃了辣椒性格更烈,战斗力大增。
蛐蛐喜暗怕亮。遇到喂食、观赏时,不能一下子就把盖子拿开,而应把盖子掀开一条缝,手拿盖子在蛐蛐罐上平行转几圈,让蛐蛐适应一下,别让蛐蛐受惊。还要定期把蛐蛐拿出罐,除去蛐蛐的粪便和残渣碎食。听到蛐蛐的叫声由“嘀嘀嘀”变成“叮呤叮呤”时,就是蛐蛐要交配了,就要去园子里捉一只雌蛐蛐放到罐儿里。天凉了,我就把蛐蛐罐薄薄的垫土倒出来,重新用泥做成从表面可以旋转钻到底层的厚厚的罐底,上面再铺上一层棉花,期望着能保保温,让蛐蛐平安过冬。
如今,由于工作、环境等原因,玩蛐蛐离我们渐行渐远。每当听到蛐蛐美妙的叫声,只是成为勾起对童年美好时光回忆的一篇来鸿,不时有些感动,且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