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报》2016年8月8日
观电影《孩子》有感
王学文
(一)
《孩子》是一部法国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父亲出卖亲生婴儿的故事。布鲁诺是个年仅 20岁的街头小混混,整日靠偷东西和销赃过活,他的女友——18 岁的索妮亚也没有正当的工作,靠着微薄的政府救济津贴度日。布鲁诺对待同伙有情有义,对待女友也是一片痴心。但是当他第一次见到索妮亚抱来他们刚出生的孩子时,他的眼神里没有多少欣喜与疼爱,而是闪烁着迷茫和畏惧。
后来,借着独自看孩子的机会,布鲁诺瞒着索妮亚把孩子高价卖掉了,并拿着卖孩子换来的大把钞票,大言不惭地对索妮亚说“我们可以再生一个”。得知孩子被卖掉,索妮亚悲愤不已,当场晕倒在地,不省人事。布鲁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把索妮亚送到医院,并被迫通过人贩子赎回孩子。当他怀抱孩子到医院去找索妮亚赔罪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冷面的警察。原来索妮亚无法忍受布鲁诺出卖亲生孩子,于是告发了他。
布鲁诺请求自己的母亲帮助圆谎,证明自己实际上没有卖孩子,而是委托母亲代为看护,并以此摆脱了警察的追查。但之后,他又被人口贩卖集团的打手找上了门,因为他把孩子赎了回去,导致这个中介损失了近5000欧元。被一顿臭揍之后,布鲁诺叫上伙伴,骑着伙伴哥哥的摩托,做起了飞车党,结果第一笔买卖就宣告失败,伙伴被警察抓走。
侥幸逃脱的布鲁诺怀揣大把钞票却无家可归;索妮亚虽然要回了孩子,却无法再原谅孩子那个混账父亲;昔日“并肩作战”的偷盗伙伴也被抓走;凶神恶煞的人贩子集团的打手每天讨债,不给钱就索命……走投无路的布鲁诺只好去自首,把所有罪责都担在自己身上,承认自己才是飞车党的头目,跟伙伴无关。
影片并没有在此时结束。最后的镜头留给观众一幅温馨而让人回味的画面:索妮亚到监狱探望布鲁诺,两人相视而坐,抱头痛哭。
(二)
看过电影《亲爱的》的人,可能对黄渤扮演的田文军印象深刻。他为找被人贩子拐走的儿子制作了一段寻子视频,视频中,他举着寻人启事,慢慢描述着儿子的样貌信息,渐渐红了眼眶,最后他哽咽道:“如果有人……买了我的儿子,请不要给他吃桃子,他对桃子过敏。”这才应该是人们印象中的丢失孩子的父亲形象。但现实中偏偏有些案例,让人觉得心塞,亲生父母成了拐卖孩子的“元凶”,就像影片《孩子》,就像我们之前审理的一起特大拐卖儿童犯罪案。
2010 年3 月至 2015 年2月,被告人周某以出卖为目的,在山东潍坊等地多次为四川籍务工人员苏某(另案处理)等人居间介绍,向他人贩卖刚出生的婴儿。据被告人周某供述,其联系贩卖的婴儿都是在山东打工的四川籍民工生了专门卖的。而至案发时,经日照市公安部门进行DNA 比对,本案中被收买的儿童DNA 均未比中被盗、抢、拐、骗儿童。经过审理,该案各被告人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承担了与其罪责相适应的刑事责任。
如果说,人贩子拐卖儿童罪不可赦的话,由亲生父母主导出卖自己的孩子就更加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有媒体对近年来上网公开的拐卖儿童案的裁判文书进行梳理后发现,在380 个被拐卖儿童中,亲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是拐卖“元凶”的占 43.4% 。人们通常用“虎毒不食子”来形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但在贩卖自己孩子的案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毫无人性的、禽兽不如的行径。
人贩子拐卖孩子,对一个家庭往往是毁灭性的打击,经常会造成一个家庭的破裂。而亲生父母主动把孩子卖出,不仅侵害了儿童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也违背了道德伦理,理应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三)
“建议对拐卖儿童者一律判死刑。”前段时间,这么一条消息在朋友圈和各大媒体“ 刷屏”,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轰动。虽然这件事后来被证实是某机构的营销手段,但是通过广大网友的支持和大量转发,便能看出民众对于拐卖儿童行为的深恶痛绝。
亲生父母为何狠心卖掉骨肉呢?据调查,出卖亲生孩子普遍存在未婚生育、严重超生等因素,但通常情况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钱。
在买卖亲生孩子的案件中,往往都“事出有因”:买的人或是中年失独、丧子,或是自己不能生育,或是骨子里存在着要儿子延续香火的观念;而对于出卖孩子的人来说,或者是因为家境贫穷,或者是无力抚养,或者是贪图享乐消费。虽然说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买卖孩子,但原因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却值得深思。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收养制度不健全,造成一方面有的家庭生了孩子后没有抚养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有的家庭有意愿和能力收养孩子,却因现行规定过于严苛而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收养,也就造成了“一个愿买、一个愿卖”,亲生父母买卖孩子的现象屡禁不绝的局面。
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把买和卖的行为关进法律的笼子之外,还应将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经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收养制度上,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合适的“家”。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釜底抽薪”,让亲生父母卖孩子这样的人间悲剧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