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晨刊》2016年8月3日
“庄户”法官王海宏
本报记者 黄建玲
7月26日,三庄法庭院子里的“小菜园”,瓜果蔬菜依然生长茂盛、硕果累累。从7月1日的那天起,法庭里的工作人员每当走进这个“小菜园”,往事便会涌上心头,悲伤难抑,因为他们再也看不到三庄法庭庭长王海宏在这里与当事人“拉家常”的身影了。这个满身正能量,热心、耐心、细心,百姓口中的“庄户”法官还没来得及道别,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时间回到6月30日23时58分,王海宏修改完当月最后一份判决书后,安然入睡。7月1日5时39分,他在朋友圈发送出了最后一条微信。6时20分,没有来得及留下更多的话语,他便永远地离开了,享年只有47岁。家里办公桌上摊开的卷宗,开着的电脑桌面表明,头天夜里他加班写了七份判决书到23点58分。
用“情”字化解当事人双方矛盾
“到现在我都不想接受王庭长已经离开的现实,总觉得这一切来得太突然,我们还没回过神,他却不在了。”7月26日,回忆起王海宏陪审员张德先充满惋惜,他说,王海宏办案的认真程度值得每个人学习,他对待任何事总是精细有耐心,有时候一个案子按照程序一次就办完的,王海宏却需要三次,反复地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直至真正解决矛盾。
三庄法庭,地处山区,经济落后,没有什么大企业,办理的案件中没有大案要案,大多是家长里短的琐事纠纷,这些琐事在百姓心里却比什么都重,有时候看着是一个小案子,王海宏却需要多次到现场了解情况,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化解。
“在农村很多百姓法律意识淡薄,很多道理根本讲不通。记得有户村民将路边的一棵树砍了,后来长出来一个弯树枝,影响旁边的一户邻居通行,邻居要求他将树枝砍掉,他就是不砍,双方引发矛盾。经过王庭长反复调解,费尽口舌,才解决了纠纷。”张德先提起王海宏为了办案奔波多次的点滴小事滔滔不绝。
就是这样一名基层法庭的法官,他总是巧妙地把“情理”和“法理”融合贯通起来,最大限度地让老百姓理解司法、信任法官,尽量让当事人双方化解矛盾,解开心结,和谐相处。
由于三庄法庭只有王海宏一个人有审判资格,一天审两个案子成了“家常便饭”,而细致负责的王海宏对待每一个案子又是精益求精,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一个案子的好几倍。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办案上,不是在法庭上审案子,就是在办公室趴在桌子上写判决书,废寝忘食。
三庄法庭2013年审理案件260多件,2014年开始每年400多件,2016年上半年就达到228件,可见王海宏平日的工作量有多重,案子数量上涨,人还是这些人,不加班根本忙不过来。
别人平日工作再忙再累,到了周末也会拿出时间进行放松休息,但是王海宏却总有忙不完的活,周末休息时间好像与他没有关系。在他心里,百姓每一件案子都是他们心里的“大事”,马虎不得,判决书里多写一句,多解释一句,让当事人双方都能看明白入心比什么都重要。他就是这样带着一个“情”字在办案,始终将百姓的利益装在心里。
废寝忘食 “以庭为家” 做过心脏手术依然选择战斗在一线
既是陪审员又在三庄法院值班室值班,还兼着做饭等杂务的王立迎回忆起与王海宏庭长共度的日子满眶眼泪,不停地感概“日照失去了一位好法官”。他眼中的王海宏不怕吃苦,为了一个案子跑多次腿,直至双方点头认可才算完成任务。平常上班来得比人早,走得比人晚,几乎是“以庭为家”。平日里吃饭也都没有讲究,吃饱就行,他心里永远放不下手头的案子,就连吃饭的时间都在与同事探讨案子该如何处理。
“忙的不光是饭不记得吃,水都忘记喝。有一次早上我打好水后放到办公室,到了下班又过去一趟,发现水壶里的水压根就没动过,还是那些水。”王立迎不止一次对王海宏说,要注意身体,但他总是笑笑说没事,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
2014年的一件案子到现在他的同事都还记忆犹新,那时候他接手了一个离婚案件,开完庭后,由于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男方当事人的母亲拿着一把刀就刺向了女方,当时法警拦都拦不住,眼看要捅到人了,王海宏情急之下一把握住了刀刃,当大家回过神时,已是鲜血满地。
当同事都嚷着要不要追究责任时,王海宏却给出了否定答案,他说,“事情已经够糟了,如果再拘留,这两家的矛盾就更激化了。”他就是这样为百姓设身处地着想,最后让双方达成和解。
“他的工作压力太大,工作时间长,本来在2010年就做过心脏支架手术,但他还是要求在一线‘战斗’,身体就是慢慢这样被压垮的。”王立迎痛心地说,当地群众和干部每每提到他总是止不住地赞扬。
除了正常工作外,他依然是闲不住,抽空到集市上进行普法宣传,帮助群众普及法律常识,为群众免费提供咨询等。就连三庄法院的法庭建设他也是不遗余力,修正门口的斜坡和法庭的地面,庭里悬挂张贴的各种宣传标语也都是他一手策划设计的。
很多老百姓都误认为,法官都是坐堂问案,高高在上,难以与他们接地气地沟通,心理上的距离很远。面对这种误解,王海宏用扎实办案、耐心倾听、真诚沟通改变了老百姓的看法。
三庄镇三庄二村的赵海龙家住335国道旁边,在2013年12月份的时候,一辆大货车失控冲向了他的住处,撞塌了房屋。起诉至法院时,王海宏考虑到当时恰逢冬天,房子被撞坏,赵海龙一家没了住处肯定不行,便要求当事人先预付10万元让赵海龙盖房子,由于不符合手续当事人迟迟不肯给钱,王海宏是一次又一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协调,终于让赵海龙在腊月三十拿到了这笔钱,最后很好地处理完了该案件。
“我为了感谢他,想请他去喝羊肉汤也被拒绝了。”赵海龙说,他就是这样一位有“人情味”的好庭长,处理完案件,当事人双方都会心服口服。
做事严 为人谦 徒弟眼中的他是本专业知识“活字典”
在同事眼里,王海宏更是好大哥、好老师、好兄弟。2014年2月,大学毕业后柏发斌考到东港法院,被分配至三庄法庭,作为一名新人,业务上有着太多的不熟悉,都是王海宏带着他学、带着他成长,好让他尽快地融入和适应法院的工作环境。
“可惜的是,我还没有出徒,他却走了。”柏发斌哽咽地说,从王庭长身上他学到了太多太多,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与耐心很让他敬佩。王庭长为了一个案子需要解释千遍万遍,不厌其烦,直至村民真正理解点头。
“从来没见到王庭长因为当事人听不懂或者听不进去解释而大发雷霆,他总是语重心长像对待亲人般地对待当事人。”柏发斌说。
有次在一块有争议的土地上,原告种了两棵栗子树,由于树斜在被告的地上,被告就给砍掉了,这下原告不愿意了,告到法院,要求赔偿。经评估两棵栗子树价值800元,被告就是不赔,双方产生矛盾。王海宏解释了多次,被告就是不理解,最后已经近两个小时的解释,终于让双方和解。
同样,在徒弟牟慧敏眼里,王海宏一丝不苟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她。她深深地记着王海宏对她讲过的一句话,“人家这辈子可能就打一次官司,也许就因为这一次而对法院留下印象,所以我们得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个案件,让案件都有个好的结果,让当事人觉得法院是维护正义公平的地方。”
“师父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只要有新的法律出来,他总是第一时间把书买回来,用两天的时间看完,并且认真地做笔记。每当遇到一些不懂得专业知识,找他准没错,他总是细致地给你解答,就是一部‘活字典’。”
由于工作繁忙,王海宏用来陪家长的时间肯定不多,但是他每天尽量坚持在他们家的微信群发布自己的工作生活近况,跟远在陕西的父母视频等。他曾承诺在7月8日那天回去接父母来日照居住,但这一切终究没有实现,成了他心中的遗憾。
王海宏就是这样一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业的好法官,他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记个人三等功,被授予全市“最美政法干警”,全市法院“身边最美法官”等多项荣誉。他用真挚深厚的爱民情怀、无怨无悔的奉献意识,展示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为了学习王海宏先进事迹,7月22日,中共日照市东港区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向王海宏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全区广泛开展向王海宏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王海宏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学习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实干精神,学习他心系群众、忘我付出的爱民情怀,学习他公正廉明、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23年前,年轻的王海宏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毕业后,怀揣梦想和激情选择到日照工作,并且扎根基层法庭18年,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用坏了多个卷宗袋。几十年来,王海宏一直奋斗在审判工作的第一线,正如他一直所坚信的那样:在基层,就要实打实地为百姓做实事,练就一身“庄户”劲,做一名“庄户”法庭的亲民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