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外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日照日报》中院:陈维峰 扑下身子深植乡土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年06月27日

《日照日报》2016年6月27日

  陈维峰:扑下身子深植乡土

  本报通讯员 万维

  “自从来了‘陈书记’,俺村就变了样,”说起村里的变化,家住后村镇沙沟村的李堂培掩饰不住满心的欢喜。村里硬化了17条道路,安装了健身器材,改造了村内公共厕所,生活困难村民也得到了帮扶……在“第一书记”陈维峰入村帮扶的两年时间里,沙沟村的路通了,村美了,人心齐了,村民们过得更舒心了。

  沙沟村是位于东港区后村镇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全村共有560户,1760人,村民以外出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村集体经济薄弱。2014年8月份,市中级人民法院陈维峰被选派到后村镇沙沟村任“第一书记”,在驻村帮扶的2年内,他扑下身子,从一桩桩难事抓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

  抓好党建是“第一责任”

  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来源少、村容村貌差、老百姓思想较为传统保守……要把这么一大堆老大难问题一一破解,抓不住关键点怎么行!

  思路决定出路。要转变落后村,党建是关键,也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责任”,陈维峰深知,没有强有力的班子,再好的想法终究是“嘴上说说”。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帮扶工作中,陈维峰采取以会代训等形式,积极向村“两委”班子成员灌输党的建设管理、村级组织管理运行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接触新理念、新事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致富带富、治村管村能力,真正成为村里的“主心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针对班子软弱涣散的问题,陈维峰在帮扶工作中,积极帮助村党支部制定和修订议事规则、工作制度,深入推进党务、村务公开,村里大事小事都要召集党员群众开会讨论、集体研究,形成了一套村级规范化管理工作体系。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陈维峰带头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带头参加组织生活会,带头查摆整改个人“四风”方面突出问题,组织带动支部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加强自身建设,不断转变作风,如今的沙沟村,干群关系和谐,村民有事都乐意和村干部交流、沟通,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

  “沙沟村就是我的家”

  陈维峰到村以后,看到村里很多路都是些土路,下雨后非常泥泞。

  出门都不易,何谈其他!陈维峰认识到,必须首先改变村民出行条件,他与村“两委”成员多次商讨,深入征求党员意见,制定了对村内土路全面硬化的计划。

  可修路需要钱,这成了摆在陈维峰面前的一个难题。他多次走访该村在外工作的领导及知名企业家,争取他们的支持。企业家出一部分,户里的老百姓再出一部分。就这样,在2014的秋天,沙沟村修了11条道路,硬化路面1700余米。后来,市中级法院分两次捐赠给沙沟村10万元,并积极协调市财政局争取“一事一议”资金20万元,从而为当前村内再硬化6条道路提供了有力支持。

  “现在坡下的路,都能走个手扶拖拉机,老百姓种地,手扶车也能开到地里了,沙沟村村委会主任苗为共说。

  一定要让村子靓起来!陈维峰经积极争取、多次协调有关部门,为村里安装了健身器材,配备了3台电脑和锣鼓音响等文化器材;争取日照金虎办公家具等公司支持,为村里捐赠排椅、办公桌椅、空调等物品,方便了党员群众集体活动;对文化大院和村里的主街墙面进行了粉刷并设置了文化墙,为文化大院通上了自来水,为党员电教室更换了桌椅80余张。此外,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还为该村农家书屋捐献实用图书1000余册。

  针对村内私搭乱建和垃圾成堆等现象,组织村“两委”成员上门入户进行动员,使主街私搭乱建的3处铁棚自行拆除,部分占道种菜农户自行清理,并对河道及道路两侧的垃圾进行了清理。同时,对两处水沟铺设了水泥板;改造了村内公共厕所,修建了化粪池;完成了主要道路两侧水沟改造和村内绿化。村里的水渠因垃圾堵塞、河道不通,下雨天经常有村民住宅被水倒灌。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讨后,积极配合林水会战,改造沙沟河。

  发展产业拔“穷根”

  在任沙沟村“第一书记”期间,陈维峰摸底调查了沙沟村的集体经济状况和村民生活情况,考虑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生活不很富裕,如何以产业项目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成为他日思夜想的“心事”。

  沙沟村的沙地和黄土地结合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植西瓜,历史上该村曾种植西瓜,以瓜甜、脆远近闻名。

  经过走访党员群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陈维峰与村“两委”研究确定了“重塑沙沟特色农业,积极培育农业作物新亮点”的思路,并从村里选择两户有西瓜种植经验的农民,带领他们专门到全市西瓜种植和销售繁荣乡镇莒县陵阳镇学习,帮助他们选定了优秀露天种植品种红玉,采用纯天然、不用药、农家肥的人工种植模式,种出了沙瓤、甘甜的沙沟西瓜。

  如果能引进一个好的致富项目,村里的土地流转后能够得到收益,还能解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让村民在自己家门口打工,可谓一举两得。

  为此,陈维峰多方打听消息、寻找资源,终于功夫不名有心人。因青岛机场搬迁至胶州,韩国商人在胶州种植的三百亩梨园需要拆迁,5000余棵正在盛果期的梨树需要移植。这种梨的主要销售地点在韩国,需要选择离机场比较近的地点种植。后村镇的条件得天独厚,陈维峰专门与后村镇党委及周围几个村的书记一起去胶州韩国商人梨园进行考察,项目基本成型,预计投资2000万元。目前,这个项目进展顺利,正在积极推进中。

  此外,陈维峰还积极争取光通投资有限公司赠送村里3000余颗金银花树苗,组织部分两委成员到胶州学习考察梨的种植技术。

  “如果自己不想办法,天上不会掉馅饼,项目资金都是跑出来的,有资源就要充分利用,”陈维峰这样说。

  驻村过程中,陈维峰积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去年,帮助村内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申请争取了低保;去年春节前,争取市中级人民法院支持,为29户困难群众每户发放大米20斤和面粉20斤,同时动员全院干警积极捐赠棉衣棉被,帮助困难群众过冬。在后村镇党委支持下,为14户特困户送去面粉100斤,慰问金300元,切实让村民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

关闭

版权所有: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日照市泰安路55号 电话:0633-8782466 邮编:276800